清朝是封建王朝活躍的最后一個時期,隨著晚清的沒落,持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就此消亡。當然,雖然晚清朝廷腐敗不堪,但也有幾位力挽狂瀾的大臣做出了努力,他們的付出也為中國留下了復蘇的種子,為中國的近代發展貢獻出了一份力量。
軍事改革
清朝最早入關時,也是一支強盛的游牧民族,軍隊作戰能力驚人。然而隨著近百年的“養尊處優”,在加上朝廷腐敗,導致軍隊的戰斗力遠不如前,甚至出現了吃空餉的狀況。軍隊乃國家強盛之本,清朝的軍隊如此渙散,又怎么可能對抗強盛的列強侵略者呢?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曾國潘對軍隊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就是改變清朝的征兵模式。清朝一直采用的都是世兵制度,后來因為軍隊的腐敗,士兵人選多是由錢財所決定,只要能夠賄賂軍中官員,就能混個一官半職,然后拿著朝廷的津貼大肆揮霍玩樂,那段時間抽大煙賭錢的士兵是一抓一大把。
這些人完全就是“占著茅坑不拉屎”,一點戰斗力都沒有,致使清軍即使人數充足,也像塊豆腐一樣,一撞就倒。曾國潘認為,想要迅速提升清軍的戰斗力,就要從根源的招兵處入手,不應該再招募那些游手好閑的城市民眾,而是應該到鄉下去招募一些農村出身的壯士。
曾國潘組建湘軍時,采用的就是這種征兵模式,從將官到士兵,沒有一個是原有軍隊體制中的人物,都是他自己招募的人才。
農村漢子可能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也不會讀書認字,但他們卻有強健的體魄和高度的服從性,不像城市兵那么偷奸?;?貪生怕死,是作戰的一把好手。這支部隊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暴亂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曾國潘還組織創建了清朝的第一支海軍部隊,為清朝補上了海上作戰的短板。如果不是后期海軍內部也開始腐敗,也許清朝的甲午戰爭就不會輸的一敗涂地。
外交與教育
晚清時期,國力已經步入了不可挽回的衰敗狀態,被任意欺凌。列強甚至直接把圓明園當成了“提款機”,清政府根本無力阻止。雖然局面已經如此糟糕,曾國潘依然認為如果改變外交手段,仍有喘息的機會。在曾國潘看來,應該采取“內外同治”的原則,對外求和,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爭取機會,對內積極推廣改革,讓清朝也能趕上西方列強那樣的軍事水平以及工業技術。
按照當時的形式來說,曾國潘的決策是極為正確的,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內外同治”,即使是在為了爭取國內發展機會和時間的前提下割地賠款,也不失為一種周旋的方法??上г鴩瞬⒉皇腔实?上面有一位驕奢淫逸的慈禧太后壓著,身邊有一群貪污腐敗的官員虎視眈眈,導致最終沒能實現這個偉大的計劃,也沒能挽救清朝的滅亡。雖然在外交改革上,曾國潘屢屢受阻,但在改革教育這方面,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比如說新式學堂的開辦、公費留學的誕生等等。其中新式學堂與公費留學是曾國潘為近代中國發展做出的最大的貢獻。
人無完人
除了上述的這些,曾國潘對晚清以及近代的歷史貢獻還有很多很多,確實稱的上是晚清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但要說他是個“完美”的人,卻也有些言過其實了。在當時的《華北先驅報》與《印度泰晤士報》這兩份權威西方報紙中都刊登了一個來過清朝的英國人的采訪報道。這個英國人在報道中描述了自己在清朝南京城中看到的所見所聞。而在這兩份報紙中,就記錄著曾國潘不為人知的“暴虐一面”。
太平天國崛起于清朝晚期,雖然也屬于農民起義,但當時清朝最大的敵人是西方列強,實在沒有精力著重鎮壓國內叛亂,這就導致太平天國發展的越來有壯大,甚至后來還定了都城。等到清廷終于有精力收拾這群叛亂者的時候,他們已經極具規模了,這就導致清軍在前期的對抗中常常處于下風。幸而曾國潘組建了湘軍,才有了正面對抗之力。
就在這時,由于長時間的統治,太平天國內部也出現了腐敗分裂的情況,曾國潘迅速抓住了戰機,一舉攻下了安慶城。安慶城對太平天國極為重要,拿下了這里,就幾乎攻下了太平天國的一半。
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湘軍進城后不久,曾國潘就下達了屠城的命令,不管是太平天國的降兵,還是普通的民眾都死于湘軍的屠刀之下。而這僅僅只是開始,一月之后,湘軍再次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再次開啟了慘無人道的殺戮模式。
前面提到的那個受到采訪的英國人,當時就在南京城中生活,親眼看見了湘軍是如此殘忍屠殺的。懷孕的婦女被湘軍用刀活活拋開,將嬰兒取出。甚至連兒童與老人他們也不曾放過。所到之處,幾乎全家滅絕。這還只是普通民眾的待遇,若是太平天國的兵將,下場會更加慘烈一些。他們會被綁在架子上,然后被湘軍一刀刀的將肉割下來,在萬分痛苦中驚懼著死去。那段時間的南京城,就仿佛人間煉獄一般,而這些都是在曾國潘這位“完人”的授意下完成的。誰能夠想到,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領導者,改革家,竟然是如此可怕的魔鬼。
結語:
如果不是這份外國的報紙,相信世人至今都不知道曾國潘還有如此喪心病狂的一面。誰也不知道他為何會下達如此可怕的命令,但不管為了什么理由,都不應該采用如此血腥可怕的方式。
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曾國潘或許在治國上有所建樹,但這些都不能磨滅他冷漠狠辣的本質。不管他再說多少仁義道德,都洗不清他手上沾滿的鮮血。對于曾國藩您又是如何評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