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揚老師的《棄長安》,是一本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各個人物命運的書。
這里講的不是類似于歷史書里那樣,幾幾年安祿山在河北造反,幾幾年攻陷長安,幾幾年叛亂失敗這樣的歷史記載。
這本書里可以說描繪了那場政治變遷里每一個重要人物心中的掙扎和無奈,當然也有野心和欲望。
正是因為這是一幅安史之亂下的歷史群像畫,所以你可以在這里找到讀歷史最好的一個視角——多立場多人物的代入和思考,為什么他們會這么選擇?
我們平常讀歷史,心中都會潛意識去分對錯,去判斷正反派,然后站在正派的視角看問題,壞人占據上風就咬牙切齒,壞人一犯傻就哈哈大笑。
但是這并不是客觀的歷史視角,而是故事視角。
你只有讀故事時,你的代入感才重要,你的立場才重要,因為找到立場代入了,你的鏡像神經元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你才能感受和體驗故事帶來的情緒體驗。
讀歷史,我們并不是為了看到正義打敗邪惡,也不是為了看主角如何成長為一個英雄。
畢竟歷史本就是勝利者所寫,哪有失敗的可能?
讀歷史是為了理解歷史中那些人面臨抉擇時,他們如何做選擇?做出這個選擇后,他們是否得到了他們想要的?
他們面臨的挑戰,做出的抉擇對處于現階段的我們是否有參考意義?
這是我們讀歷史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則是歷史中那些英雄人物,或者梟雄人物,亦或者是小人物,他們在人性這個領域里探索出來的邊疆。
這個邊疆就像頭頂的星空一樣,照耀著后世一代又一代人,告訴我們人還可以做成這樣子!
前一段時間讀斯科特和沙克爾頓的故事時,沙克爾頓的堅韌和守信,再一次觸動了我,那種在南極極夜里苦守四個月,相信自己老大會來救他們,而他們老大沙克爾頓想盡各種辦法最后真的來救他們,每每讀到他們相逢一刻,沙克爾頓在拿著望遠鏡數人數時,都會莫名濕了眼眶。
比起故事和電影里描述的品質和感動,真實歷史里的人物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因為他們真實。
《棄長安》這本書好就好在,每一個人你都可以代入,每一個你代入進去都有他們的不得已,也都有他們改變自己人生的努力,當然也有在安史之亂這場政治變遷里的關鍵一刻。
讀完這樣一本書,會讓你覺得人人都是主角,同樣的你也會覺得人人都是配角。
命運,或者說歷史的滾滾大潮才是主角,與其說你在改變著歷史進程,不如說你再被歷史的車輪推著往前,每一刻你覺得是你的機會來了。
不如說都是歷史放在你面前唯一的選擇。
當心中沒有了好人壞人的執念以后,看問題就變得更客觀了,對和錯也沒有了那么重要。
明明安祿山已經快失敗了,但是唐玄宗硬要反攻洛陽,看起來是唐玄宗的昏庸決策,其實也是唐玄宗的無奈之舉,更不用說那個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孤注一擲的楊國忠了。
嘗試去帶入你自己是唐玄宗,是楊國忠,是郭子儀,是太子李亨,甚至是楊玉環,你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回到現實,回到當今世界,又會發現視角不一樣了。
特別是那些和你觀點不一樣的人,那些你曾經聽說,或者新聞里看到的那些“傻子”,是不是和歷史中你曾經在“上帝”視角里吐槽的傻子一樣呢?
他們不是傻,而是缺少了你的視角而已。